新華社美國艾奧瓦城10月17日電? 通訊:打開中外文學交流的一扇窗——聶華苓夫婦和“國際寫作計劃”
新華社記者朱東陽 金悅磊 劉杰
美國中部艾奧瓦州的艾奧瓦城算不上一座名城,但它的另一個中文譯名“愛荷華城”卻在中文文學世界里聞名遐邇。上世紀六十年代,美籍華裔作家聶華苓和丈夫在此地創(chuàng)辦的“國際寫作計劃”向改革開放后走出國門的一代代中國作家張開雙臂,迄今已近40年。
聶華苓1925年生于湖北宜昌,她的丈夫、美國中西部著名本土詩人保羅·安格爾的家鄉(xiāng)就在艾奧瓦城。1967年,兩人在這里創(chuàng)辦了“國際寫作計劃”項目,邀請美國以外的知名作家來這里從事短期寫作及文化交流。據(jù)現(xiàn)任“國際寫作計劃”項目副主任休·費勒介紹,迄今已有150多個國家和地區(qū)的1400多名作家和詩人受邀參與這一項目,其中改革開放后來自中國內(nèi)地的有50多人。
聶華苓告訴記者,改革開放后自己第一次回國,就如愿見到了王蒙、冰心、艾青等作家。
“這些人我都見到了,我很高興,知道祖國開放了……”
改革開放后的中國帶給聶華苓夫婦的感受太過強烈,這讓他們意識到通過“國際寫作計劃”項目邀請中國作家赴美、加強中外文學交流的重要性。1979年,第一批來自中國內(nèi)地的作家蕭乾和畢朔望來到艾奧瓦城。
丁玲、王安憶、遲子建……這些中文世界中響亮的名字陸續(xù)出現(xiàn)在“國際寫作計劃”項目的名單中,其中有些現(xiàn)在已具備世界級知名度,比如莫言。項目給他們很多人創(chuàng)造了第一次走出國門的機會,而艾奧瓦城這個以農(nóng)業(yè)為主的小城,又帶給他們一種完全不同于之前想象的美國印象。
“現(xiàn)代性在這世界一隅里全面上演,撲面而來,真有些擋不住,”茅盾文學獎獲得者王安憶回憶道,“我慶幸自己第一次去到美國,就到了美國腹地,那里有一些更為本質(zhì)性的生活?!?/p>
2001年參加項目的蘇童告訴記者,他借項目認識了許多國家的青年作家和詩人,那種國際大家庭式的集體生活、對異域文化環(huán)境的體驗,至今回憶起來仍覺美好。2006年參加項目的作家畢飛宇說,項目讓他相信平等對話和實踐討論對文學教育的重要性。而2005年赴美的女作家遲子建認為,項目安排的不少文學座談,如性別與寫作、想象與現(xiàn)實的關系等,對她的寫作很有啟發(fā)性。
艾奧瓦城迪比克大街1104號,位于半山腰的二層小樓“安寓”,粉墻上的鍍金門牌已經(jīng)褪色,這里是聶華苓夫婦的家,也是中國文人的文化“故園”。
當年很多中國作家赴美面臨語言、資金等方面挑戰(zhàn),聶華苓夫婦排除萬難,堅持邀請。安格爾1991年過世后,項目經(jīng)費一度困難,聶華苓則向當?shù)厣探缜笾?,繼續(xù)邀請中國作家赴美。中國作家和聶華苓夫婦在這一項目中結(jié)下深摯的感情。對中國作家而言,安格爾是“中國的女婿”,是“安哥”,而聶華苓是在美國的“昭君”。
自改革開放至今,項目對華交流內(nèi)容日趨豐富,中國參與作家的表現(xiàn)也深獲主辦方認可。項目主任克里斯托弗·梅里爾告訴記者,中國詩人西川的作品重塑了他對詩的看法,而莫言、蘇童的小說更深刻影響了他對中國的理解。
“人們很容易陷入對他人的成見之中,文學就是要打破這些成見。中國文學讓我們對人性有了更深刻更復雜的理解。想要成為21世紀的作家,就需要在一定程度上了解中國。”
“中國作家現(xiàn)在并不缺乏看世界的窗口,但艾奧瓦的這扇文學之窗,依然大而明亮。這扇窗,也是中國作家開始走向世界舞臺的一扇窗?!边t子建的這番話或許說出了很多參與“國際寫作計劃”的中國作家的心聲。
-
大數(shù)據(jù)"坑熟客",技術(shù)之罪需規(guī)則規(guī)避
2018-03-02 08:58:39
-
高質(zhì)量發(fā)展,怎么消除“游離感”?
2018-03-02 08:58:39
-
學校只剩一名學生,她卻堅守了18年
2018-03-01 14:40:53
-
有重大變動!騎共享單車的一定要注意了
2018-03-01 14:40:53
-
2018年,樓市會有哪些新變化?
2018-03-01 09:01:20