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華社呼和浩特2月8日電 題:“巧嘴”村支書和“五官承諾法”
新華社記者丁銘、魏婧宇
在內蒙古巴彥淖爾市臨河區(qū)干召廟鎮(zhèn),民主村黨支部書記張三明因為“巧嘴”而遠近聞名。他走村串巷講政策、談項目,用一口方言土語將村里各種矛盾化解于無形。
臨近春節(jié),很多村民從外地回鄉(xiāng)過年,張三明比平時更忙了,他對著被村民稱為“小喇叭”的村民代表叮囑道:“疫情防控不能松,返鄉(xiāng)村民要登記,拜年聚會要暫停?!?/p>
在民主村16個村民小組中,每個小組都有5名村民代表,他們中有黨員、德高望重的老村民和致富帶頭人,像“小喇叭”一樣宣講政策、議事評理、調節(jié)矛盾。
利用“小喇叭”開展政策宣講、進行鄉(xiāng)村治理,被張三明總結為“麻雷工作法”。“麻雷”在當地方言中是“雙響炮”的意思。張三明解釋說:“宣講政策先和村民代表叨嘮,他們接受了,就相當于第一響,再由‘小喇叭’給廣大村民叨嘮,在村民中產生更大的響動?!?/p>
“因為‘小喇叭’們在村里都有一定聲望,很容易與村民溝通,所以村里遇到問題我就找他們幫助解決?!睆埲髡f。近幾年,民主村大力發(fā)展設施農業(yè),但因為交通不便,成熟的農產品總是錯過最佳上市時間。村黨支部決定自籌資金修建水泥路,但籌資、拆遷等問題接踵而至。張三明到每個村民小組給“小喇叭”們做工作,再由他們做村民的工作,修路遇到的問題很快得以解決,民主村修好了70多公里的村道,農產品外運再也不成問題。
張三明剛當村支書的時候,村民問他對大家有啥承諾,他用五官做了個比喻。“臉要敢于面對群眾;眼睛要能看見全體村民;鼻子要能嗅到村里弱勢群體生活的艱辛;嘴要不斷宣傳黨的惠農政策;耳朵要能聽清群眾最關心的焦點熱點問題?!边@套“五官承諾法”在張三明日常工作中得到踐行。
2018年6月,一名外地人承包了民主村400多畝土地種葵花。他用無人機噴灑除草劑時噴錯了地塊,把除草劑噴到了周圍種西紅柿、玉米、小麥的地里。當時村民們還很高興,以為政府給他們免費噴農藥來了。沒想到一天不到,200多畝秧苗都枯死了。那天,張三明的電話從早響到晚,告狀、哭訴、大罵的村民一撥又一撥找到他。
眼見村民們一年的辛苦要白費,張三明陷入了困境。讓噴除草劑的人賠?他也是一位普通農民,賠不起。打官司吧,贏得了官司但挽回不了損失。思來想去,張三明決定要以挽回村民損失為先,他想到村里的溫室正在進行葵花育苗,可以移栽到秧苗死了的田地里,于是趕忙聯系村民進行補種。
忙了幾天,受災的200多畝田地都補種上了葵花和糯玉米,村民們的怒火得到平息。張三明拖著疲倦的身體回到家,剛躺到床上又一個挺身坐了起來,他想到夏天地溫高,補種的秧苗若不及時澆水就會旱死,給村民造成二次損失,又沖出家門去協(xié)調澆水的問題。
“村支書是整個村子的靈魂,越到困難的時候越要挺直腰桿、勇于擔當。”張三明說,“我要求自己做到矛盾化解見底、政策貫徹徹底、三務公開清底,工作不能留小尾巴。”
“巧嘴”張三明的“治村方法”受到本村群眾的歡迎,周邊旗縣以及臨河區(qū)黨校、政府部門都邀請他去做講座。張三明目前已是臨河區(qū)“村支部書記政策宣講團”的成員,宣講團中都是像張三明一樣的“巧嘴書記”,他們通過來自基層的鮮活事例,推動黨的創(chuàng)新理論學習往實里走。